寺院介绍

    about.png石佛公即灵远宫,为闽西宗教圣地,位于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风景区内,建于龙岩八大景之一“九侯叠嶂”间,是新罗区著名的朝拜圣地、旅游圣地。
              石佛公“定力无比感招有情,光照社稷庇佑百姓”,300多年以来,因此求拜者络绎不绝......

    查看详情 >>

    石佛公历史

    1.jpg

        石佛庙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年间重修名曰:“灵远宫”。它背靠龙岩八景之一“九侯叠嶂”的九侯山半山腰中,宫的对面是龙岩的最高峰岩顶山。这里壁立千仞群峰起伏,那著名的“王府点兵”山稳约可见,宫底下涧深万丈,俯看碧绿色的涧水,随着山势弯曲...

    查看详情 >>

    本地文化
闽西客家定光古佛信仰及其文化景观的形成
Date:2017/9/25 浏览人数:4244

作者:邱立汉,

转摘书名:《全球化背景下客家文化景观的创造》,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一、闽西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由来

据修于南宋的《临汀志·仙佛》“敕赐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条载,定光古佛,又称定光大师,定应大师,定光佛,和尚翁,圣翁等。定光古佛是客家地区人造人格神之一,俗姓郑,名自严(亦其法名),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郑自严生于官宦家庭,祖父仕唐,为四门斩斫使,父亲任同安县令。幼时聪慧,奇异过人,少有佛心,“年十一,恳求出家,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年十七,得业游豫章,过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由此夙慧顿发,遂证神足,盘旋五载。”后云游四方,咨参修道,行善布施,足迹遍布闽粤赣名山大川,于乾德二年(964年),过武平岩前,睹南安岩(狮岩)之形胜,慨然誓言“委身此地,以度群品”,遂驻锡南安岩。淳化二年(991年),年逾花甲的定光大师离南安岩十里之外别立草庵居之,期间感化野猴,牧牛三年。景德初,迁南康郡盘古山。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郡守赵遂良在其州宅创后庵延请大师往来谈话。祥符八年(1015年)坐化于旧岩。享年八十二岁,僧腊六十有五。

定光古佛的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被推崇备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定光大师活跃在闽西的时间也是客家先民因黄巢起义避乱南迁(即第二次南迁)暂得安定的时期,屡遭兵灾历尽辗转流离之苦的客家先民早已身心疲惫,渴求得到神灵的庇佑,过上风调雨顺衣食无忧、国泰民安幸福祥和的日子。定光大师恰好在此时修成能降福于民神力无边的高僧,既能退敌除寇保境安民,又能战胜自然,“驱使草木,教诲蛇虎,愁霖出日,枯旱下雨”,还能赠人以子嗣,使人“无男得男,无女得女”,从而,使得初来乍到面临自然环境及其恶劣的客家先民有了立命之地,也使得因战祸而终日惶恐不安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慰籍。由此,客家先民对民有祈祷而无愿不从的定光大师推崇备至甚至对定光古佛的信仰取代其他神明信仰也理所当然。其次,定光大师不仅是一介高僧,得到圆净大师衣钵真传,成为云门宗第四代传人,且“亦俗亦真”,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客家先民迁居闽西后,在与土著民族大融合中大量地吸收了他们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巫道信仰,而这些受人们长年累月祀以供食终日敬奉的崇拜信仰对象,总是神秘莫测,来去无踪,虚无飘渺。相形之下,行则溪头村道,居则寺庙草庵,日夜守护民众尽显神异的定光大师却历历在目,倍感亲切。于是,大师生前是值得民众亲敬的“和尚翁”,灭度之后是赢得广大信众尊仰的“圣翁”。其三,作为云门宗(禅宗五家之一)第四代传人的定光大师,依循中国禅宗的特点看,同样也吸收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动融入了士大夫文化圈,在与汀守赵遂良“往来话次”中也应付自如,契合时政。所以,诸如朝廷政要王钦若、赵安仁、刘师道,文坛巨擘苏轼、黄庭坚等名公巨卿或“寄诗美赠”或“大篇短章致赞叹意”,这无疑增加了定光古佛信仰的文化品味。其四,从熙宁八年(1075年)至乾道三年(1167年),定光古佛因屡屡显灵,庇护汀民,莅汀官员多次上表,朝廷累封定光佛至八字大师。官方的屡次赐封奠定了定光古佛信仰的权威地位,对民间信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定光古佛是海峡两岸客家人共同的保护神

定光古佛信仰不仅在闽西客家地区非常盛行,还辐射到闽西周边的客家与非客家地区,并且随着客家人的迁徙足迹,传播到了浙江、江西、广东等客家地区。光古佛信仰之深广在历史文献材料上有所反映,元代“自江而西,由广而南,或刻石为像,或画像以祠,家有其祀,村有其庵”;在明代“定光禅院于临安、于泉南、于江右无弗有,而汀为著”,在清代,渡台垦殖的客家人为寻求神灵的庇佑,也在台湾虔诚供奉起了定光古佛,定光古佛成为海峡两岸客家人共同的保护神。

定光古佛在福建地区的影响普遍。晚年被贬到岭南惠州安置心向佛道的苏东坡对定光古佛屡次显灵造福百姓的事迹也了然于胸,曾作长诗美赞古佛,并指出:“七闽香火,家以为祖”。可见,定光古佛在福建地区香火之盛。而福建又以闽西北为盛,闽南次之,其中武平、长汀为定光古佛信仰的核心区域。据武平狮岩均庆院释无界师父介绍,大陆现今供奉定光古佛的寺庙庵堂有几百座,较有代表性的是:闽西的武平均庆寺、梁野山寺,上杭东安岩、镇龙寺,连城滴水岩,清流金莲寺,新罗区灵远宫;闽西北的三明瑞云寺,泰宁丹霞禅院,将乐古佛堂,顺昌古佛庵,闽南的平和龙归堂,同安石鼓山铜钵岩;江西吉安的西峰宝龙祥符寺;广东陆丰的定光禅寺,汕尾的青云山定光寺,乐昌的古佛岩;浙江衢州的天宁寺;四川广安肖溪的冲相寺。

在台湾,现有供奉定光古佛的规模较大的寺庙主要有两座,一是彰化县的定光佛庙,另一是台北县淡水镇的鄞山寺。两座寺庙分别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和道光三年(1823),是汀州客家人渡台开垦时初建成“汀州会馆”,为抚慰离家心灵,保佑健康平安,在会馆里祀奉原乡的定光古佛神灵,成为定光佛庙,香火一直很旺。此外,台北板桥的接云寺也安奉了定光佛。台湾定光古佛信众也曾多次回祖庙敬香。几年前,在武平狮岩均庆寺门前地下挖掘出土了一块大清雍正十一年“台湾府信善乐助建造仙佛楼重装菩萨碑”,石碑正反面共刻有960名台湾善男信女为助建仙佛楼捐献银两的姓名及数量,证明两地信众交流的历史悠久。1989年,台北鄞山寺主持胡俊彦带领信士数人,到大陆闽南等地寻找定光古佛祖庙,无功而返。1991年,台北鄞山寺主持胡俊彦再次带领信士35人,几经周折终于在武平找到定光古佛祖庙“南安岩均庆寺”,此后,台湾信众多次跨越海峡回祖庙敬香,并虔诚地带回祖庙香灰,以示佛祖保佑平安。

三、定光古佛信仰文化景观的形成

闽西客家祖地山川秀美、钟灵毓秀,孕育了汀州八县勤劳善良、勇敢聪慧的客家人,涌现出了黄慎、上官周、华嵒、伊秉绶等书画巨擘,锡矿大王胡子春、万精油大王与报业巨子胡文虎等商界精英,以及张鼎丞、杨成武、王亚楼等共和国革命将领。古汀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使汀州“代有人才出”,也使汀州一山一水充满人文气息。而仙佛的入境,更使闽西山水景观充满灵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终南山因老子隐居而称著于世,敬亭山得诗仙吟咏而名闻遐迩。亦佛亦道的定光古佛郑自严曾云游江西庐陵依圆净大师席下学法,成为禅宗云门宗第四代传人,虽算不上标榜佛教史上的高僧,但也称得上两宋时期的名僧,客家人顶礼膜拜,称之为“圣翁”,其所到之所,或为驻锡处,或为传佛之地,香火历来鼎盛,信众常年络绎不绝。定光古佛所遗留下来的圣迹、神迹,如武平的“狮岩”、“梁野山”,清流的“灵台山”,成为后人朝拜的圣地。有关定光古佛的佛迹史经过当地客家信众的加工演绎而成的传说故事,赋予了“狮岩”、“梁野山”和“灵台山”等普通山石一种幽晦神秘的色彩和慈悲为怀的佛性,从而,成为闽西一道道亮丽的信仰文化景观。

(一)宗教圣地:武平“狮岩”

闽西境内崇山峻岭,怪石嶙峋,难摹其状,其中以瑞狮命名的风景名胜遍及各县,有狮子石、狮子岩、狮子洞、石狮岽、狮子山等多种称法,其山石形状皆俨然如狮。而地处武平县东南岩前镇的狮岩(古称南安岩),属石灰岩溶洞地貌,“形如狮子,旧为龙鼋窟宅,俗呼为‘龙穿洞’。后定光佛卓锡于此。书偈云:‘八龙归顺起峰堆,虎啸岩前左右回,好与子孙兴徒众,他时须降御书来。’中有二洞:南岩为正,窈窕虚旷,石室天然,又有石门、石窗、石床、石鼓、石虎、龙、龟、猫之属,即佛之正寝;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即佛宴坐之地。”,洞内山石巉岩,鬼斧神工,石柱笔立,钟乳垂悬,甬道纵横,石床石龛如天施地设,自然天成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洞外风光旖旎,巨大岩体嵌空险僻,岩松挺立,磐石幽篁,两旁茂林修竹,苍翠欲滴,前有十二峰,如海上飞来,突兀而至,森然并峙,若拱手作揖。有宋代孙章诗赞一首:“苍峰十二碧岩隈,岂是飞从海上来。灵境莫将巫峡比,但令云雨下阳台。”宋郡倅郭祥正曾倾心于南安岩的秀美,甚至想远离尘俗,吟诗道:“汀梅之间山万里,南安岩窦何玲珑!青葱屹立敞四壁,巧匠缩手难为工。嗟予俗缚未能往,原得结草与岩松。遂登彼岸达正觉,月落岩下松生风。”郡守陈轩有古风略云:“南安岩近南斗旁,乾坤缔结雷电守;云寒木老洞穴古,巨鳌露脊鲸呀口。”值得一提的是,南安岩除留传有宋代文坛巨匠苏东坡、黄庭坚的诗文外,还留下过宋代名相李纲的诗句。李纲被贬沙县任监税兼武平县知事时,探访过此地,盛赞狮岩佳境,有诗云:“满山泉石有吾意,十里松筠生昼寒。”并在岩壁上有题刻:“灵洞水清仙可访,南安木古佛洞居。”其余赞叹狮岩的长篇短章,因时代久远,也无法尽列。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留下的的诗文题刻极大地提高了狮岩的文化品位,为开发狮岩后来成为文化景观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而定光大师驻锡于此岩,期间到江西盘古山弘法三年,其余留下五十余年时间都在南安岩及附近弘扬佛法,除蛟伏虎,送子祈雨,护佑一方百姓,最后在此“右胁卧逝”。毫无疑问,狮岩已经成为定光古佛信仰的发祥地。此外,狮岩还是仙道的洞天福地。据《何氏族谱》载,后唐天成元年(926)入闽始祖何大郎在宁化县尹职上任满解绶,携眷迁武平,见狮岩胜景,就近择地开基,生下五子一女,女儿何仙姑生性好静,不饮酒,不食荤,不嫁人,隐遁狮岩全心修道。定光大师路过此岩,但见“一峰狮子吼,万象尽皈依”之气象,发誓“委身此地”,遂“摄衣趺坐”。何仙姑哪里肯依,与大师斗法于岩,一日,仙姑出洞观洪水,大师乘机入岩打坐,待仙姑回岩,目睹大师巨蟒盘缠,猛虎伏身。何大郎得知大师有异术后反劝仙姑让出狮岩,携子孙搬迁至离狮岩十五华里的宁洋村重新开基创业,并赠大片土地建造寺院,又赠腴田鱼塘以资供养。何仙姑通晓草药,常为百姓治病,最终得道成仙,为道家“八仙”之一,乡人敬仰并在佛殿旁建仙姑楼,塑像供奉。佛道斗法的传说故事,更让狮岩声名远播,成为佛道胜地。

诗文题刻之雅与民间信仰之俗,使武平狮岩胜景不仅激发了大批文化人士的游览兴趣,也吸引了众多普通民众前往观瞻敬拜仙佛。因此,武平狮岩也在闽西众多“狮子名胜”中脱颖而出,成为武平八景之一,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近年来,各地客家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不断升温。武平县各界人士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客家文化及闽台定光佛缘的平台,努力打造狮岩文化景观,成为两岸客家定光古佛朝拜圣地。主要做法有,一是举办定光佛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定光佛文化节,深入挖掘定光古佛文化内涵。2008年7月,“海峡两岸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在龙岩市举行,两岸客家文化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2011年6月,在武平狮岩均庆寺隆重举办了“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定光佛文化节”,迄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定光佛文化节,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定光佛文化已经成为武平的一张文化名片;二是加强两岸定光佛文化交流。2010年3月,由武平县委书记陈盛仪带领武平佛教协会人士参访了台湾彰化定光佛庙,并签订了两地交流合作协议书。同年12月,应台湾信众邀请,由武平县有关部门组成的定光佛赴台参访团一行46人首次护送狮岩均庆寺祖庙定光古佛金身到台湾彰化、苗栗、台北、淡水等地巡游,受到台湾信众的虔诚朝拜;三是把定光佛故事搬上电影荧屏和戏剧舞台。2010年9月以来,福建电影制片厂、武平县委县政府联合着手摄制高清数字电影《定光缘》。2012年12月,武平汉剧团创作的汉剧《定光佛缘》在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武平分会场客家演艺中心开场首演,反响巨大。这一系列活动无疑极大地提高了狮岩的知名度,让狮岩更为外界所知,让狮岩景观更加亮堂起来。

(二)人间仙境:武平“梁野山”

武平生态资源丰富独特,生态环境质量居福建省第二位,这主要得益于拥有武夷山脉南端与南岭东端交会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梁野山也被当地人称为“梁野仙山”,列为武平八景之首。据《临汀志·山川》载:“梁野山,俗传高五千余仞,分十二面,绝顶有白莲池。昔乡民采茗,误至一岩,见垂龙须草幕其门。披蒙茸而入,中有佛像、经帙、钟磬、幢盖,俨然如新。欲再往,迷失故路。按《梁野山》记:‘古迹,有素书三百卷。瀑布奔入千秋溪,旁垂石如覆釜。’”另据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载:“梁山,在武平县东三十里。嵯峨险峻,其形叠出耸云霄间。山上有仙岩,有天莲池,有覆釜石。”

梁野仙山“仙”在自然。梁野山,因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14365公顷,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属国家级保护物种有近百种,被称为“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和“野生动物的避难所”,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海拨1538.4米,是武平第一高峰。其山势巍峨险峻,林海苍茫,层林叠翠,千嶂竞秀其峰,万壑尽争其鸣,朝暮之晦明难罄其幽,四时之气象变化万千;沿梁野山南麓小径蜿蜒而上,绵延数里的峡谷,景观各异,密林幽谷、溪涧危石、飞瀑激流,令人目不暇接。峡谷流泉飞泻于崇岗复岭的花岗岩体上,形成大大小小、姿态奇异的十几个瀑布迭水;绝顶上一大一小依偎相伴的母子石,形如覆釜,雄峻奇特,仿佛在讲述那古老而神奇的民间传说,巨石下面,一口清澈见底的白莲池静静地躺在四面小山岗的环抱中;梁野山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云蒸霞蔚,闲云出林岫,身临其中,“云向山腰起,人从树顶行。”仿佛蓬莱仙境,游者趋而往返。

梁野仙山“仙”在仙佛。俗话说“天下名山仙佛住”。如此秀丽多姿的梁野山很早就有仙佛留下了神迹。山上迄今发现古老的仙佛遗迹应该算是仙人洞了。仙人洞,也称白云洞,《临川志》载“乡民采茗,误至一岩”,实指乡民误入仙人岩洞。“中有佛像、经帙、钟磬、幢盖,俨然如新”、“有素书三百卷”,说明古时有僧人在此建寺修行。近年,古洞几经整理发掘,发现洞前仅留下唐代白云寺遗址。《八闽通志·山川》记载梁野山“唐开元中,有福僧卓锡此山,毒蟒恶兽为之驯伏。”这说明至迟在唐开元中(727年前后)即武平建县前167年左右就有僧人来梁野山修道,并修得驯兽伏蟒的神异仙术,仙人洞、梁野仙山或许就因此而得名。从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可知,定光大师也曾在仙人洞修炼过,留下圣迹。据清宣统元年岩前乡人立于狮岩的“定光大师来岩事迹”碑文:“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定光大师)由邑之梁野山寻胜而来”,可见,定光大师觅得狮岩胜景之前先寻胜去了梁野山。在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定光大师在梁野山弘扬佛法的故事。其中,“古母石”传说乡民津津乐道:

一日,定光大师到老斗坑一带化缘,正好到了一位富翁家里,主人不理睬他。定光大师原已化缘到一些米,便想借锅来煮,主人不想给他煮,便借口没柴了。定光大师说:我用我的脚做柴好不好?竟将双脚放到灶膛里,噼里啪啦烧了起来。一会儿饭熟了,定光大师吃完后旋即离去。主人大吃一惊,一看家中的饭桌、板凳,都被烧光了,而定光大师的双脚仍是好好的,连一个伤疤也没有。主人持打狗棍追了出来,而定光大师行走如飞。到了水口,定光大师看到有个镇水口的大石,便用绳子绑住,用伞把把它背走了。待主人追来,定光大师已将大石背上梁山顶,生气地往地上一放,悬空而立,危危欲坠。从此,老斗坑人时时担心巨石会从山上滚下来而惶惶不安。

从此,顶天立地的“古母石”成了乡民弃恶从善的象征,是梁野山的镇山之宝,素有“梁野山魂”之称。“古母石”上勒有“此石出在老斗坑,佛法无边背上岭”。定光大师在狮岩圆寂不久后,梁野山人倾其神异及无量功德,在白云寺原址建了梁野山寺,也称白云禅寺,供奉定光古佛,香火一直鼎盛至今,声名远播闽粤赣客家地区。

深山藏古寺。梁野山的自然文化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赏景探幽。身处梁野仙境中,很容易让人想起王维所作的充满禅意的《过香积寺》诗句,套换白云寺,悠然轻吟“不知白云寺,数里如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近年来,集优质自然资源和深厚宗教文化于一身的梁山仙山在武平县政府的重点保护和宣传下,业已成为福建西部的一颗绿色明珠和文化明珠。武平也成为闽粤赣边的生态文化旅游大县。

(三)客家祖山:清流“灵台山”

被称为客家祖山的清流灵台山又是一个依托定光古佛信仰打造而成的文化景观典型。灵台山,旧省志、县志称作“云台山”,位于清流县与连城县接壤的长校镇,属武夷山东南麓,海拨1060米,高耸入云,山势端庄秀美,群峰起伏,云雾缭绕,逶迤而来的长潭河如白色飘带环绕山脚,增添了祖山的灵气。山上有始建于元末的福源寺,明宪宗八年创建的翠峰寺,明正德年间创建的醉峰寺,以及圆通寺、云台庵,组成闽西北规模大的寺庙群。传说客家保护神定光古佛云游到此,曾作法助力为灵台山下长潭河“筑陂止水”。另据《清流县志》载,定光古佛到清流城郊金莲寺当主持,寺旁岩泉枯竭,定光作法,泉水汩汩流出。因定光古佛圣迹,灵台山又被称为“古佛山”、“仙人岭”。清流县客家文化研究学者甚至把灵台山当作是“客家人世代景仰的保护神定光古佛驻锡的圣山。”[14]自2007年开始,清流县以灵台山和定光古佛信仰为依托打造客家祖山文化园。把灵台山建设成与长汀客家母亲河、宁化客家祖地、永定客家土楼构成“一河一地一山一楼”的客家文化景观旅游精品线路。2011年,灵台山客家祖地文化园被纳入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当中的“客家祖地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个重点项目之一。建设灵台山客家祖山文化园可谓是大手笔:总投资3亿多元,已经建成包含定光古佛铜像、客家文化广场、祖山禅院、客家文化博物馆、客家宗氏长廊、客家宾馆等客家民俗活动区、客家人信仰朝圣区及接待配套设施。其中由200多吨铜铸成高达45.99米的定光古佛金身,端坐于10余米高的莲花宝座之上,头戴灵冠,面朝西方,在蓝天下、碧树中金光夺目,山下万人文化广场中央安置一尊特大祭坛,拾级而上的青石石阶直通山顶的佛像宝座,宽大的石阶当中是一条长218米的“客家之路”浮雕,分先民南迁、中原板荡、清流聚散、粤东聚散、闽西拓土、走向世界等五个板块,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2012年11月,福建三明召开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期间,灵台山客家祖山文化园作为“灵台朝觐,祈福客家”的重要活动场所,极大地提升了客家祖山的世界影响力。灵台山已经成为集定光古佛朝圣、客家祭祀庆典、客家文博展览、客家民俗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景观。

版权所有:石佛公   

闽ICP备20006757号
石佛公|石佛公景区|石佛公文化|石佛公电话|石佛公地址|石佛公解签|江山石佛公|龙岩江山石佛公